当时为什么没有抢粮食?55年以后,开始批彭德怀。从58年开始共产风,上初中,把吃穿看的很重。东台种水稻,没有化肥。盐城还不如东台,当地的水洼地比较多,粮食收成不好。大跃进,把农村的劳动工具给破坏了,。
58年砸锅,不允许开小灶,贬义词,一家子都没有东西吃饭。必须吃食堂,谭庄那个村,东西两公里长,南北将近一公里,只有一个食堂,提着桶,吃点菜饭。奶奶就在食堂里烧火。很多人都老远跑到一起,说起来比49年前惨?没有,还是有人身自由,生存的自由不好。还可以挖点野菜。
68年拆屋子,搞规划,要集体居住。反对较多,房子没有拆起来。想搞农庄,很多也不是地里不出粮食,也不是农民不好管,是领导层,决策层的问题。安徽总是成了一个试点,50年代逃荒,社会主义怎么允许逃荒?勒着裤腰带怎么办呢?在很多情况下,安徽都是跑到前面,也跟这个地方有关系吧。同样的大环境下,再往前推,为什么?就算领导同志,也不会在安徽犯错啊。安徽历来都是穷,徽商也是有历史。主要是人为的因素,当时的领导人,是周小舟,有些极左的思想。南桔北枳,有地缘因素,不同的人到了不同的地方,思想也会发生变化。有些地方,即使是同样的人,同样的社会大环境,传统的意识起了极大的影响。同样是一个单位,同样一个厂子,苏南人就搞的好,苏北人就搞不好。人的差距是很大的。苏北与苏南的差距太大了,有地缘因素,有人的素质的因素,越是落后的地方,传统的观念,根深蒂固,难以改变。苏北引进苏南的官也不少,但是仍搞不好。
41年生人,
62年当兵,蒋介石反攻大陆,当兵有今天,沾了蒋介石的光,一是年龄不对,二是体质比较差,脾大,身体瘦小,二是身高不够,身高1.60。更重要的是身份不好,是姑夫当过还乡团,本来是新四军,后来叛变了,45年伪军,转成了国民党军队,然后退伍。回到了共产党领导的天下,一直受管制,叫钱永玉,一直背黑锅。当时这种情况很多,有一些新四军士兵都叛变当过还乡团。新四军对新兵做好训练,更没有做过更好的教育。当时的政治教育有问题,再就是当时就在敌占区的后背上开展工作。这就是理论怎样占领头脑的问题,如何将思想灌输到你的头脑中,让你有强烈的意识。
家庭的背景,怎么可能当上兵,怎么可能提干呢?新兵在新沂,新兵训练6月份,一个多月的时间,启蒙教育。为什么这么快,因为部队缺编严重,需要尽快下到连队。开始当士兵,68军,202师,604团,二营,4连,一排,机枪班,在新沂当列兵。大家都吃高粱米,有闹情绪,还有逃兵(开除军籍)。到上等兵,下士,再当上士,做炊食员,叫给养员,因为个子小,拉痢疾,传染,就不能当炊食班,到战斗班。
在人际关系上,讲究和为上,小学读的书,语文、历史、地理等,不是统一的教材,私塾先生,刚开始的时候,课本不全,后来用上级同学剩下来的。包金如,读私塾,文化底子比较好,后来就国小。读到初中,当了会计,准备培养司务长,当文书,那时候当兵有文盲(大别山地区),初小比较多。政治关系要求不严格,萝卜快了不洗泥,也正因为如此,沾了蒋介石的光。如果当不了兵,也有可能发展到同样的情况。因为当时村里都看好自己,人际关系。赤贫,村里的关系,外来户口,比较谨慎,包家在谭庄只有这一家,其他大姓姓钱,一个姓赵,老家在姜堰。初中一毕业,就当会计,年轻人还是比较多,还是当会计,大家都比较器重的。当时已经谈恋爱,奶奶也不同意,到了最后一个杠杠,那决心是怎么下来的去当兵?主要是报家卫国,境界很高,家庭传统有关系?当时形势比较紧张,沿海一带已经影响到,有漂浮物,有大米,有国民党什么时候要来了,当时很嚣张,部队也很空虚,基本上是空架子,只有人看房子。
你的境界从哪儿来的呢?不是一时冲动,受“包”这个姓的影响,比较坦率,打抱不平等,看不惯的事情要议论,敢于执言。从生产队的记工员做起,一直是很公正,有“小包公”之称。绩效考评。开始就做这个,民风比较淳朴,不像现在,是做不下去。当会计还是比较穷的,每天晚上点灯的油都比较紧张,但都有一个信念,集体中心的信念还是比较强的。社会大环境,教育,大家谈论的都是这些事情。遇到一些事情,仗义几句。有没有打击报复的?当时的社会风气还是比较单纯,还是比较好的,时代发展了,文化层次高了,社会变的比较复杂了。村里的人比较少,几家人扩充。有贫富不均,大家的思想层次就不一样了。谁的土地多,谁的土地少,没有土地是无产阶级。打长工,给人家种田,住到地主人家。
总的来说,在当地发展也不快,到现在就更加断了。说起来在谭庄也是昙花一现。老太爷也还迁移的,喜欢流动的,水汪汪地带的,冬天都是水,地势很低,有能力的就种水稻,后来才开垦成良田的。有些地方都是地主占了,开垦的。谈好粮食,阶级观念,老祖宗那一代是非常艰难的,也很艰苦的。爷爷奶奶到江南一带,到昆山,嘉定等,揽河泥,在乡下,沙家浜,也去过。人生平淡,兵荒马乱的,难道没有影响?百万雄师过大江,安装了引擎,那那么多的?摇橹的多。民工比较多。从农村召集的一些人,有的时间长的,还的就在过江的时候,就作为烈士。
当时还是义无反顾的当兵,大军压境,家庭境况下,小儿子就应该侍候父母,而且还订婚了,就跑了。是不是逃婚,不想结婚?不是,是一种义举,形势很紧张,
当时整个社会的背景是,刚刚打完中印战争,与苏联开始交恶,原子弹成功,越南战争陷入泥沼,周边没有一个安静边界,台湾与美国联系,在支援越南战争的同时,反攻大陆。 1961年开始计划,1962当兵,沿海地区。
大本营在新沂县城时的东部,新兵连结束后,到连云港,国庆节后秋天,也有夏天,步兵一个团(甲种装备:三个步兵营、炮连、机枪连、重炮连、3000人、骑兵班)徒步两天多,路上带干粮,炊事班做饭。晚上睡在民房,坑。老百姓腾出来,或者是睡地铺。打前站的,有个小分队,提前出发勘察地形。有时也觉得难受,老行军,不打仗,爬山涉水。68军202师604团的主要防线,就从日照到新沂。有永久型的工事,临时型工事。分兵把口,封海。
在连云港演习防御,假想敌,坑道里,固定的工事,机枪口。
1962.7入伍,1962.10连云港,买菜做饭,有一段时间,在轻机枪班当射手,还是比较准,三手比赛(神枪手,神炮手、技术能手),当时是特等射手,450米首发命中,打中投弹能手,扔到50米外(扔个小石头子还扔不了50米)。小年轻的,就在外面扔手榴弹,练习开枪。平时在操场上,都是教练弹和空枪,真家伙在靶场再练习。在你轻机枪班,到文书,当司务长,再到营部当书记(给营长、教导员当秘书)。1964年底离开连云港。整个68军各团抽1个连到山东省军区叫博山组建地方部队。地方部队较少。省军区有两个师,独立1师和2师。很奇怪,要加强地方力量,类似于保安部队?要三结合的国防武装体制力量,野战军、地方部队(军分区等)、民兵(预备役)。
1964到博山,山东省军区独立1师三团三营,当劳动力在用,分布的地方很广泛,不是应对战争。为地方服务,例如挖煤、种水稻、各种地方的事情。做营部书记,到 团里当管干部的干事,管档案,考察。当时的口才不错,头脑比较灵活。当时毛主席语录全部都背下来了。跟其他干部,拿毛主席语录讲,主持会议等,都要讲:毛主席教导我们.......。
78年,
79年,
老年人记的很清楚,近事很糊涂。历史上的东西刻骨铭心,所以记的牢固。本来是想点东西,结果前面看的东西后面就忘记。
记录:5.1
记录:3.25晚
没有评论:
发表评论